固态硬盘SSD乱象丛生
固态硬盘-SSD擦出新火花
(2019-11-19)河南郑州科技市场IT产品配送网-郑州电脑手机测评中心
过去两年,用曲高和寡来形容固态硬盘(SSD)市场并不为过。尽管买气不足,但固态硬盘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止,价格壁垒不断被打破。最近,许多存储设备厂商相继推出了价格相对低廉的SSD新品(容量在32GB~64GB),最低售价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0多元,已经和主流大容量机械硬盘处于同一水平,相信“攻破”了不少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防线,不可否认,这是固态硬盘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降低门槛,SSD从“小”做起
当大家在选择固态硬盘的时候,会发现这一新兴市场非常复杂,不仅品牌众多,而且相同容量的产品在价格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和当前市场中传统机械硬盘的三大品牌、容价比(硬盘容量和价格之间的比值)相当、性能区分简单的格局完全不同,这直接导致用户在选购时产生困惑,无从下手。“乱”的确是目前固态硬盘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拦路虎,由于目前有多家厂商在研发相关产品,行业标准、芯片方案也不统一,将来很可能会出现谁占领市场就由谁说了算的局面。
“乱”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就是相关厂商可以为了占领市场不断改变游戏规则,吸引用户,使得更多的用户提前享受到固态硬盘的高速和安全。由于固态硬盘的容价比与机械硬盘相比实在是太低了,因此要在同等容量下与机械硬盘竞争完全是天方夜谭,摆在厂商面前的重要课题是:规模化的固态硬盘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容量“起步”。过去以Intel为代表的各大厂商都没有表达出这种倾向性,一般都是在发布新品的同时推出各种容量的产品,让用户自行选择,缺乏鲜明的主打产品,或许这也是固态硬盘一直未能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局面可能要改变了。6月底,海盗船公司宣布其Nova系列32GB版固态硬盘推出限时特惠活动,价格降至7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80元),堪称目前市场上大厂产品中官方报价最低的固态硬盘。32GB是海盗船Nova系列的最低入门型号,采用34nm工艺MLC NAND闪存,板载64MB缓存,支持SATA 3Gbps和TRIM(Windows 7操作系统支持的一种SSD优化技术,它可以增加SSD使用寿命)。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其数据读取/写入速度可分别达到195MB/s和70MB/s。很明显,32GB的容量不可能作为系统的唯一硬盘,它主要面向打算升级操作系统盘的用户。
无独有偶,美光旗下品牌Lexar Crucial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宣布了低价入门级固态硬盘RealSSDC300 64GB,基于美光自产的34nm MLC NAND闪存芯片,使用SATA 6Gbps接口,持续读取速度高达355MB/s。RealSSD C300 64GB的官方建议零售价只有15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00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海盗船和美光都将小容量的固态硬盘作为了冲击市场的利器,这一策略无疑将加速固态硬盘的普及速度。固态硬盘的价格规律与机械硬盘大不一样,单位成本不会随着容量的提升而降低,相反,容量越低,单位成本可能还更小。比如美光64GB版的售价还不到128GB版的三分之一。从目前的价格情况来看,很多用户都倾向于选择一块小容量的SSD作为系统盘使用,数据存储依然使用大容量的传统机械硬盘,基于这样的背景,固态硬盘从32GB或64GB这样的小容量起步是非常科学的,虽然容价比远远低于机械硬盘,但500~1000元的售价已经不会阻拦懂行的用户选择固态硬盘了。
二、接口成瓶颈,PCI-E有望“夺权”
前面提到的海盗船Nova的读取速度是195MB/s,而美光RealSSD C300的读取速度是355MB/s,两者非常形象地体现了SATA 3Gbps和SATA 6Gbps的差距。不过对于固态硬盘来说,SATA 6Gbps依旧是速度瓶颈,在机械硬盘时代成为行业标准的SATA接口很可能在固态硬盘时代成为历史,因为固态硬盘普及以后究竟采用何种接口,目前尚无定论,但直接通过PCI-E总线连接的方式在速度上无疑更胜一筹。
6月29日,OCZ公司发布了一款基于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RevoDrive”,该产品采用了PCI-E 1.1×4接口,最大读取速度和写入速度分别达到了540MB/s和480MB/s,在消费级固态硬盘领域中难逢敌手,几乎是其他产品的两倍。从外形上看,RevoDrive也不像一块硬盘,更像是一块扩展卡。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业界第一款采用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而是OCZ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主流消费级用户的新品,并非高端旗舰产品,120GB版的官方建议零售价为390美元,折合人民币2700元,比美光RealSSDC300 128GB还要便宜不少。此外,RevoDrive还支持作为系统启动盘,也就是可以直接在它上边安装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XP/Vista/7和Linux,这在PCI-E硬盘里尚属首例。
SATA 6Gbps的速度固然很快,不过对于固态硬盘来说,SATA 6Gbps读写速度超过1GB/s并非难事,因此固态硬盘直接采用PCI-E接口或许更值得厂商去考虑和执行。现阶段采用SATA接口只是为了保证兼容性和用户习惯,但目前固态硬盘的产品数量和市场容量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不少厂商也成功研发出了PCI-E接口的相关产品,在变革的时代及时采用变革的接口,成功的把握更大。
事实上,SATA、USB等接口本来就是建立在PCI-E总线基础之上的,绕开SATA这样的“存储专用接口”,让固态硬盘像板卡一样插在主板提供的PCI-E接口上,对用户来说也非常容易接受。由于固态硬盘的速度没有止境,导致了主机硬盘与移动硬盘都越来越快,加上显卡等PCI-E设备的高速发展,今天的PCI-E 2.0总线都有可能不堪重负了。作为PCI-E 2.0的替代者,PCI-E 3.0的出台也已进入倒计时状态。
三、PCI-E 3.0,加宽的快车道
6月23~24日,PCI-SIG组织在美国加州举行了年度开发者大会,众多成员共同探讨了PCI-E 3.0规范的最新进展,还展示了一些开发平台样品。让大家眼前一亮。与PCI-E 2.0相比,PCI-E 3.0做出了不少革新,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带宽的提升。
目前的PCI-E 2.0/2.1版本原始数据传输率为5GT/s,连接带宽4Gb/s,×1单向带宽500MB/s,×16双向带宽16GB/s。下一代PCI-E 3.0的目标则非常简单,实现带宽的翻番,也就是×1单向1GB/s、×16双向32GB/s,为此原始数据传输率将提高到8GT/s,而且保持对PCI-E 1.x/2.x的向下兼容。根据PCI-SIG的说法,原始数据传输率提高到8GT/s显然不足以带来双倍的带宽,剩余部分的贡献则来自新的编码机制,以128b/130b取代了现在使用的8b/10b,从而实现了更高的能效和可靠性。当高速硬盘、高速移动存储设备和高性能显卡一起“挤占”PCI-E带宽的时候,PCI-E 3.0显得尤为必要。
此外,PCI-E 3.0还在局部领域做出了改进,比如加入了更多的扩展规范,使得某些硬件之间的通信不再需要处理器的干预,对于GPU通用计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当然,作为一项牵涉了多个行业的新规范,PCI-E 3.0最大的难题不在技术开发上,而是在设备的普及上,毕竟要让大量的主板、显卡和存储设备都支持PCI-E 3.0是一项浩大的工程。PCI-SIG组织6月初发布了PCI-E 3.0 0.71版本,相当于一个初步草案,更成熟的0.9版则计划今年夏天完成,最后的1.0版尚无准确时间表。在产品进度方面,从2011年第一季度会开始产品兼容测试,六个月内完成,也就是说首批PCI-E 3.0产品的上市应该在2011年的第三季度,而那时固态硬盘应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共存”与混合硬盘的竞争
尽管固态硬盘的优势很明显,发展速度也不可低估,但固态硬盘要想彻底取代机械硬盘还不大可能,更准确地说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这样的过渡期里,我们认为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将会在市场中共存,各自都拥有一定的份额。比如轻薄型笔记本、上网本、MID、UMPC与迷你PC可能更多地采用固态硬盘,而大中型笔记本与台式机的变革节奏就会稍慢一些。此外,既然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的容量差距将会长期存在,那么同一台电脑里也能实现二者的共存,小容量的固态硬盘安装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实现高速度高性能,而大容量且极其廉价的传统硬盘作为第二硬盘,用来存储以影片为主的资料文件,应该也是很多用户未来的应用模式。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在机箱内的“共存”,其实是与混合硬盘的原理非常类似的,不久前我们曾经介绍了希捷即将大力推广的混合硬盘将采用4GB的MLC芯片充当“固态部件”,使得机械硬盘也能实现“接近固态硬盘的性能”。很明显,未来“共存”与混合硬盘这两种解决方案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一场拉锯战,在固态硬盘普及之前,究竟是用户DIY的“共存”领先还是厂商DIY的混合硬盘胜出,现在还很难说,不过无论是固态硬盘的潜在用户还是混合硬盘的支持者,都会在这场竞争中受益,这无疑令我们充满期待。
河南郑州科技市场IT产品配送网----------DIY游戏电脑、办公电脑联系电话:17739760690(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