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nm制程处理器(cpu)即将成为主流
45nm制程处理器(cpu)即将成为主流
(2019-10-13)河南郑州科技市场IT产品配送网-郑州电脑手机测评中心
一年一度的暑假既是莘莘学子企盼多日的假期,也是众多IT硬件厂商翘首以待的黄金销售时节,现在暑促的热浪是一波高过一波。这不,显卡市场正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处理器市场又开始上演一场45nm入门级“芯”战役,事端的“挑起者”就是新上市的45nm制程 Athlon Ⅱ系列处理器,这股新速龙风潮不仅让A饭们热血沸腾,而且也对500元级处理器市场带来了一场“芯”的刺激……
处理器——得500元市场者得天下
尽管国内的经济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价格便宜的入门级产品总是最受欢迎的,“高端走形象,低端走量”这句厂商的口头禅无疑是国内IT硬件市场最真实的写照。尤其对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学生用户来说,入门级产品更是不二的选择。
具体到处理器这款产品上,这个指标则是500元价格段。500元级别的产品是处理器厂商的主流产品中价格最低的了,也是用户以最低的价格享受主流性能的最低价格点。相对而言,价格更低的产品基本属于即将退出市场的产品,性能及规格特性较之主流产品必然有一些差距,尽管价格便宜但多少有些得不偿失。因此,500元级处理器一直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产品,处理器市场也历来有“得500元市场者得天下”的说法。
这一说法绝非子虚乌有。远的不说,就在最近一两年,500元这一价格段就诞生了多款经典产品。比如早前一段时间,AMD就在性能难以匹敌英特尔的艰难情况下,借助Athlon 64 X2系列产品在这一价格段持续的发力,保住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挺过了非常艰难的时期。受此启发,原本多少有些轻视入门市场的英特尔也加强了对这一市场的耕耘,并在2007年推出了奔腾双核这一全新的品牌。奔腾双核自推出后就得到了极好的市场反响,无论是E2000系列还是E5000系列,都是市场上的热卖产品。
最近的奔腾双核E5300更是凭借极强的超频潜力获得了入门级用户的热捧,被奉为“穷人的法拉利”。以此为基础,酷睿微架构卓越的执行效率和强悍的超频潜力也由此深入人心,不论在销量上还是品牌形象上,都让英特尔赚了个盆满钵满。
“芯”刺激——入门45nm双核“肉搏”
正是看到了短期的和长期的好处,今年暑期两大处理器巨头更加重视500元价格段产品的布局。率先发力的则是近来风头正劲的AMD,自从年初顺利推出Phenom Ⅱ系列产品后,AMD也顺利完成了从65nm到45nm的过渡,解决了此前因为频率大幅落后导致性能上的差距。在今年6月初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AMD又发布了针对入门市场的Athlon Ⅱ X2 200系列产品,借此抢夺暑期500元市场份额的意图十分明显。
Athlon Ⅱ X2 200系列目前共有250(主频为3GHz)、245(主频为2.9GHz)和240(主频为2.8GHz)三款产品。由于采用了沉浸式光刻45nm工艺,新速龙在频率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起跳频率达到了2.8GHz,TDP功耗却降低为65W的水平。它的二级缓存容量也比此前增加一倍,达到了2MB。不过,它将不具备共享的三级缓存,AMD将会在稍后发布具有三级缓存的Phenom Ⅱ X2,这也是为了保持Phenom的高端定位。Athlon Ⅱ X2 200系列的超频性也有明显改善,能够比较轻松达到3.6GHz的频率。加上AMD一直竭力推广的“黑盒版”概念,对喜欢超频的DIY用户来说,该系列产品值得关注。
那边AMD来势汹汹,这边英特尔则以不变应万变。上市时间不短的奔腾双核E5000系列依然是市场的主力。这款基于45nm Wolfdale核心的产品的二级缓存容量为2MB,前端总线为800MHz,与定位更高的酷睿2双核E7000系列相比有一定的缩水。不过,两者主频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在大部分应用中差距并不大。最为关键的是,E5000系列超强的超频能力更为其加分不少。绝大部分E5000系列处理器都能在风冷条件下超越4GHz大关,即使在处理器历史上也是罕有的超频“神器”。可以说,奔腾双核E5000凸显了英特尔“控制”入门市场的强大“野心”。
两大处理器巨头在暑促市场的交锋从一开始就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AMD率先打响暑期战役,其中最便宜的Athlon Ⅱ X2 240上市价仅有400元,价格稍高的245和250也分别仅有460元和540元。短短数天内就出现了缺货,销售情况堪称火爆。暂时处于守势的英特尔旗下产品则较为平稳,E5300和E5200分别报价490元和460元,销售状况也相当不错。不过,按照惯例,英特尔将在7月中旬至8月份进行新一波的降价,预计幅度在10%~20%之间,届时还将推出频率更高的奔腾双核E5400,以对抗AMD的竞争。当然,不管最后的赢家是谁,两大处理器巨头的贴身“肉搏”都会使得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实惠。
入门45nm双核“芯”向谁?
以往,由于厂商不够重视,入门CPU搭配的芯片组无论选择面还是性能都不能与主流产品相提并论。不过,最近一两年情况有了很明显的转变,在与CPU搭配的主板方面,消费者如今也有很多选择,并且性能规格丝毫不逊于主流产品。
单就AMD平台来说,选购Athlon Ⅱ X2 200系列处理器的用户就有起码七八款芯片组可供选购。其中市场上点名率最高的当数AMD的780G/790GX,以及NVIDIA的GeForce 8200/8300这样的整合芯片组。至于不同的接口并不会造成实际的影响,AM3接口与AM2+接口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无论哪种接口在性能上都不会有任何区别。考虑到一部分消费者对于未来升级的预期,很多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支持DDR2和DDR3插槽的产品,这是非常人性化的做法,因为等到DDR3内存全面普及后,升级平台不需要太多成本。建议大家尽可能考虑这类主板,方便日后升级DDR3内存。
英特尔平台也有多个成熟方案可供选择,但由于长久形成的惯性,消费者更多还是认为英特尔处理器搭配自家芯片组是比较完美的组合。这其中,独立的P43芯片组最高可支持1333MHz的前端总线,可以完全释放E5000系列强劲的超频潜力,并且价格也比较实惠,无疑是最经典也是最常见的搭配方式。相对而言,英特尔的G41/G31整合主板尽管价格较为便宜,但其图形性能被不少人所诟病,不太适合喜欢玩大型3D游戏的消费者(单独购买独立显卡除外)。NVIDIA的GeForce 9300价格略贵一些,但3D性能却要好得多,对于预算不足以支撑独立显卡但又需要一定3D性能的学生用户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平台化与开放才是正途
综观近几年来AMD和英特尔的交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竞争的侧重点还是有所区别。英特尔仍然是“传统”的策略,更为突出处理器单项的优势,在芯片组上用力不多,基本上依靠先进的处理器来带动芯片组的销售。与之相反,AMD在并购ATI后一直致力于完善平台化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即使在处理器性能不及对方的时候,也能够凭借芯片组的优势来带动处理器,一旦处理器性能能够更进一步,就可能形成对英特尔的更大威胁。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平台化无疑是正确的方向,也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
当然,平台化并不代表封闭。事实上,只有开放的平台才是最终的发展方向。早年英特尔也通过平台化策略独霸入门市场,只不过当时英特尔的平台化策略是完全排他性的,即使与其他芯片组厂商进行合作也限制诸多。不过,随着NVIDIA和AMD加大在整合平台领域的投入,并陆续推出了不少性能不俗的整合芯片组产品,比如 MCP68、690G、780G等,英特尔传统的平台优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果英特尔当初能极早开放平台,吸引更多厂商的参与,恐怕入门级平台的现状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河南郑州科技市场IT产品配送网----------DIY游戏电脑、办公电脑联系电话:17739760690(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