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缺乏创新的跟随者
微软:缺乏创新的跟随者
(2020-02-07)河南郑州科技市场IT产品配送网-郑州电脑手机测评中心
短短四天,微软在PDC2008(专业开发者大会)上就抛出了多个重量级产品。界面惊艳、功能眩目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计划部分免费且“基于网络”的Office 14 for Web;高擎“云计算”大旗的Windows Azure,个个都是微软潜心开发多年的大作,可是仔细分析这几大产品,却总觉得它们少了些什么……对,是创新。
近来,微软斥资3亿美元,针对苹果公司“Get a Mac”口号大广告——“I’m a PC!”。在金融危机后IT企业普遍紧缩开支的大背景下,微软不惜血本的游说人们:Windows已经足够好,PC已经足够好!可是不要忘记,正是包括苹果在内诸多公司的天才创意,才使风格一向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的微软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微软,请不要像广告片中那样,高喊着“I’m a PC”却躲在牢笼中停步不前。
Windows 7:请不要满足于改良版Vista
Windows 7很值得肯定。离正式发布还有1年多,但即使是不成熟的M3版已经出现了全新的任务栏、诱人的多点触摸技术、相比Vista反而下降的硬件要求和对笔记本电脑更好的支持,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小的硬盘占用,良好的兼容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赞扬之余,也得看到,Windows 7的“新特性”更多是在修正Vista的不足,人们对Windows 7的初评不错其实更多是因为Vista这个参照物太不争气。回想微软历代操作系统:DOS为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做的重大贡献,Windows 3.0对图形界面普及的有力推动,Windows 95/98在硬件支持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巨大进步,Windows NT/2000/XP在架构、系统稳定性上的突飞猛进,都让Windows 7上的这些“改良”略显平淡。自从一代经典Windows XP后,微软的注意力似乎更多放在了华而不实的功能上:比如Flip3D只适合演示而不是使用,“问题解决报告”总是“暂无解决方案”,UAC和Windows Defender对用户多过保护……更关键的是,微软引以为自豪的Vista、Windows 7上的“新”特性均非原创: 无论Aero、UAC还是边栏都是苹果Macintosh上早已屡见不鲜的。而在PDC2008上吸引无数眼球的Windows 7任务栏,其实在几年前的Mac OS 10.3上的已经有类似效果了(Dock Effect)。
从前,微软尚能用不断提升性能的的操作系统在业界留名——尽管“创新”更多是“借鉴”;而现在,微软用了3年推出的“Vista改良版”,并不能让我们完全满意。我们希望,在Windows 7正式版上,“问题解决报告”不再总是“暂无解决方案”,Ready Boost和系统备份不再总是摆设,在Vista未能实现的WinFS 文件格式不要继续跳票……我们更希望,微软不要满足于“模仿”和“改良”,尽管那更稳妥省事,Windows的市场份额是苹果Mac OS的30倍,更有理由和前者一样善于创新和引领潮流!
Office 14:仅仅被动应战是不够的
往届PDC上最耀眼的明星总是开发中的Windows。Office相比之下往往较低调。这次不同,尽管Office 14连个测试版的影儿都不见,微软却极高调的为“Office 14 for Web”广做宣传。微软承诺Office 14中将出现免费的、基于Internet服务模式的、在浏览器中即可进行浏览、编辑、远程协同的版本。目前已知的“for web”版本有Word、Excel、PowerPoint和OneNote。
熟悉微软的人知道,微软产品要么免费,要么很贵;免费的必定强敌环伺,如IE、Media Player、MSN和 Windows Defender无不如此;很贵的产品一定缺乏对手,如缺乏强劲对手的Office。功能极其简单的OneNote 2007都要99美元,Office 2007旗舰版更是高达679美元,要知道Vista旗舰版不过319美元!历史上,无论是OpenOffice,Lotus还是WPS,都各擅胜场,但它们从来没有让微软把Office的价格调低哪怕一美元,更不要说免费。无他,它们在Windows平台上很难比Office运行得更好、更符合用户习惯和传统。
Windows上跑不赢你,那就换个战场进行非对称竞争。去年开始,IBM 的Lotus Symphony和Google Apps横空出世。它们的法宝有两个:第一是免费提供基本功能,而支付少许费用则可享受更好的服务(Google Apps高级版每年50美元)。第二是运行模式。微软Office是运行于用户本地PC的软件,而Lotus Symphony和Google Apps则是基于Internet的 “在线服务”,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而不是Windows与所需服务进行交互。尽管它们现在还无法与称霸数十年的Office全面抗衡,但免费和对电脑配置要求极低的优势仍然异常吸引人。Google Apps出现不过一年多,付费用户比例不高,仍能带来每年4亿美元的收入。感谢Internet的发展,它让在PC上过惯了舒服日子的Office终于开始向对手学习。
不过,就此庆贺“Office的Web时代来临”未免太早。应该看到,Office 14 for Web更多是微软应对IBM和Google的被动之举,而非主动求变。从微软在PDC2008上的介绍看,浏览器中的Office 14程序只提供了少得可怜的功能,根本不能与IBM和Google的产品相比,连“堪用”的程度都达不到,更勿论“好用”。从Office XP开始,微软的精力始终是推动Office与自家服务器系统(Project Server,SharePoint Server、Groove Server以及Dynamics)做深层次的整合,目的是把Office用户限制在微软自家的平台上。现在,IBM和Google使出了开放、基本功能免费、基于Internet的几大杀招,与微软封闭、高价、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传统做法针锋相对。微软,仅仅被动应战是危险的。
Windows Azure:请别挂“云”头,卖“狗”肉
PDC2008前后,“云计算”被微软炒得很热,被称作“为云计算而生”的Windows Azure更是被当作划时代的产品重点宣传。问题是,一定要用Windows来进行“云计算”么?
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云计算”。关于“云计算”其实没有标准的定义,按流行的说法“云计算”就是允许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各种IT资源(主要是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用户无需了解服务的底层架构和实现。打个比方,当我们向Google提交一个搜索请求,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被卷入这一个简单的查询过程中。作为用户我们只需发送请求和获得结果,不用了解实现的原理和过程。“云”有“云山雾罩”之意,代表一大堆你不需要搞清楚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连接。
“云计算”概念由Amazon提出,而前面提到的Google Apps可算是比较典型的应用。“云计算”出现的原因是在Internet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很多应用比如在线搜索、大容量存储,个人电脑性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有时甚至传统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都无能为力。与其事倍功半地增强电脑性能,不如换个思路将个人电脑无法解决的难题提交到Internet上,由服务提供商的强大资源(即“云”)来解决。
由此可知,“云计算”的本质是“弱枝强干”,发展重点应该集中在“云”,终端设备理论上只要具备人机界面和输入输出功能即可;而Windows则是PC(个人电脑)时代的产物,反映的是“强枝弱干”的理念。问题来了,既然“云计算”和PC、操作系统存在对立关系,微软却推出两位一体的Windows Azure,用意何在?
将Live Services等微软自己园里的菜放进Windows这口大锅,是否就算得上是“云计算”
离开Windows庇护的微软,常常让人叹息它的笨拙和无能。无论是跟风之作如Zune、Live Search,还是偶尔的尝鲜作品如WebTV、Bob,无不暴露了微软想象力的贫乏和策划力的低下。很明显,在看到“云计算”这一先进模式的巨大潜力后,微软亦希望为Windows贴上“云计算”的时髦标签,才如此不和谐的把本是对立关系的“云计算”和Windows硬绑在一起,其动机很让人怀疑是为了推出Live Services、.NET、SQL、SharePoint、Dynamics加Windows的一揽子方案,借“云计算”的人气继续把用户捆绑在自家的产品上。微软,“云计算”的初衷是更好的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与其投机取巧挂“云(计算)”头,卖“狗”肉(Windows Azure开发代号Red Dog),不如踏踏实实把精力放在增强自己在“云”端的实力。
“瘦客户端”时代,跟随战略已经过时
当今社会以瘦为美,IT界也兴起了“减肥潮”。
计算机发展初期,IT资源的分布方式是集中为主(大型机房),没有客户端的概念。PC兴起后,软硬件资源从集中走向分散,每个用户的PC都充当了客户端和计算平台的双重角色,即绝大部分程序和服务都是在PC上完成,可称之为“肥客户端”。“肥客户端”的软硬件配置必然“面面俱到”,且越来越难开发、越变越复杂,也就越容易形成垄断优势。英特尔和微软无不是借此天赐良机发展壮大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网络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兴起后,IT资源从PC时代的分散走向再度集中。各种依赖计算能力和存储的应用,慢慢开始从客户端向Internet上转移。 前文提到的“云计算”便是这种趋势的最明显体现。一旦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弱枝强干”模式大行其道,PC必将沦为显示终端和输入输出工具,减肥成“瘦客户端”,操作系统将沦为浏览器同等的角色,微软还能像今天一样独大么?!Google看到了这一点,发布了Chrome浏览器从而摆脱对IE的依赖,并开始推广Google Apps,Gmail和YouTube等网络化服务,目的就是推动“客户端”的减肥。更多公司如IBM、亚马逊、Sun、Oracle也都看到了这点,纷纷在前两年就开始推出各自的“云计算”方案或SaaS(服务即软件),加入了推动“瘦客户端”普及的行列。
微软是否也看到了这一点呢?总的来说显得比较被动。在Linux上,“瘦客户端系统”早已流行多年,VMware、IBM、Sun也早已提出各自的“瘦客户端”方案。可是微软除了应用范围极窄的Windows XP Embedded一直对为客户端“减肥”显得反应迟钝。终于,直到Windows 7,微软才终于为操作系统“瘦身”(安装体积比Vista略减小),并首次从Windows上剥离而不是整合应用程序,如Windows Mail、Photo Gallery,Movie Maker等。可是,这些举措更像是微软在“瘦身”潮流下的被动应战,步子迈得实在不算大。更何况在为Windows 减肥的同时,微软让Office、Windows Mobile、Visual Studio等程序的体积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并对ActiveX Control、注册表等不利“减肥”之物乐此不疲。微软,“瘦客户端”时代已经初露端倪,一年多来迅速走红的 “上网本”,无一选择Vista而是更老的Windows XP,何故?Internet大潮下,客户端瘦身是大势所趋,像往常一样只采取跟随战略是危险的!
微软从来不是一个以创新著称的公司,在计算机史上特别进入Internet时代后,这一点显得更加明显。让电脑走入千家万户的首台PC是IBM推出的;图形化界面和多媒体应用是苹果最先推广;以太网协议的提出和实现是Xerox;“网络即是计算机”这样天才般的预言由Sun做出;“云计算”的模式由Amazon提出并实践;雅虎让大家知道了搜索引擎,谷歌让大家习惯了搜索引擎……反观微软给我们留下的更多是像IE因捆绑销售而被起诉, Java虚拟机被Sun公司告上法庭等负面印象。微软,跟随策略确实很实用,但仅仅靠跟随策略,永远无法在计算机发展史留下与你地位相称的足迹。
河南郑州科技市场IT产品配送网----------DIY游戏电脑、办公电脑联系电话:17739760690(同微信)